2020 知識的火苗(李哲洋逝世三十週年紀念)
李哲洋逝世三十週年(2020年)紀念活動中的文物展也配合「開放博物館——北藝大分館」網頁的設立,以「知識的火苗」爲名轉換成線上展。展覽中以「李哲洋與全音音樂文摘」、「李哲洋與音樂教育」、「李哲洋與音樂研究」、「田野的路上」和「李哲洋與舞蹈」五個面向來介紹北藝大所收藏的李哲洋資料。
2024.9.12
聯絡電話
02-2893-8134聯絡信箱
www-rf@gmcc.tnua.edu.tw聯絡地址
11201 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傳統藝術],無論是工藝或者表藝,都是身體知識(artisanal knowledge; knowledge of making)的具現,是身體與人、人與自然演繹的關係,是此關係積累的時間厚度.因為這個厚度,我們在今日當下、此時此刻、海角天涯,在對於身體、自然、草根人情經常漠然無覺的現在,發現[它]讓我們有力量發聲、有能力想像!
在這樣的冀望中,「未來.傳統實驗基地」(The FuturePast Lab)是一個以[making]為主題、檢證[making]的本質、發掘[making]挑戰權威論述的潛力、實驗[making]為生命品質帶來的可能性之場域,亦即,以過去作為翻轉未來的軸心,我們探討以下面向,邀請更多行動者的參與: The Past for the Future[保存轉化]、The Past in the Future[生活延展]、The Past is Future[批判論述]、The Future Past[跨界實驗]
未來‧傳統實驗基地
李哲洋逝世三十週年(2020年)紀念活動中的文物展也配合「開放博物館——北藝大分館」網頁的設立,以「知識的火苗」爲名轉換成線上展。展覽中以「李哲洋與全音音樂文摘」、「李哲洋與音樂教育」、「李哲洋與音樂研究」、「田野的路上」和「李哲洋與舞蹈」五個面向來介紹北藝大所收藏的李哲洋資料。
2024.9.12
延續2013年傳統音樂學系與傳統藝術研中心合作完成「第19屆夏威夷檀香山藝術節」所累積之「陣頭藝術」教育與展演的成果和能量,2014年音樂學系、傳統音樂學系、動畫學系與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將合作共同參與「2014年峇里島藝術節」。
2024.6.4
李哲洋(1934~1990),是臺灣民歌採集運動的先驅,對於發掘臺灣本土的聲音具有重要貢獻。2020年正值李哲洋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預定於11月28日舉辦系列活動「聽見臺灣土地的聲音:李哲洋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紀念活動」,活動包含一場音樂會、一場論壇及紀念展覽,希望藉此活動,引起臺灣音樂相關研究者及社會大眾的關注,觸動文物的多元應用延展,增益臺灣音樂史研究。
2020.11.28
自春秋戰國以來,華夏文化逐漸發展以墨、彩繪的方式,形成想像世界與圖像的連結,並透過縑帛、灰壁、植物纖維的承載,慢慢形成壁畫、屏障的形式,更在裝裱修復技術的成熟過程,先後確立下手卷、立軸與冊頁的表現型制,而這些繪畫主題,實際又與自然、生活間的悠悠情思息息相關。
2024.6.4
此次展覽是由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博物館特展「未褪色的金碧輝煌—緬甸古典音樂的近代發展與多元再現」所衍生。該特展廣受好評,再現出緬甸樂舞及戲劇並重的獨特表演藝術,因此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借重其部分展物,希冀將緬甸表演藝術推廣到北藝大校園和臨近社群。
2024.6.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