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成X空間」2023傳研經典講座

以北藝大的新建館舍─科技藝術館啟用暨開幕活動為軸線,以「慶成X空間」為題,解析有何意義及如何實踐進行的分享與討論。

banner img

2023.04.19

講座回顧來到最終場,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作為本校無形文化資產研究、保存維護及推展之校級研究單位,繼2022年「傳研四○經典講座」得到不錯迴響,延續策畫今年度的「傳研經典講座」,邀請國內重要傳統文化實踐者及研究者一同進行專題講座,定錨於「民俗」、「傳統工藝」及「傳統表演藝術」三大主軸,展現傳統藝術豐沛且多樣的內涵風貌,體現臺灣各族群與地域的傳統文化特色及其人文精神、文化主體性。

活動側寫

「話說超過三百年前,請各位想像一個畫面,我們北藝大這個山頭一片荒蕪,只有一遍墳墓(臺語)……」陳愷璜校長以一段充滿畫面描述的句子來開場,他點出北藝大校園所立足的地理空間在其過往是在地人們於生命盡頭的歸處之地,成為死後世界無形力量的聚集之處。世代遷移,這個山頭後來成為北藝大人才培育之地,最新館舍──科技藝術館即將落成啟用,或許正是給了我們一個契機來回顧,北藝大的空間和過往在這邊生活的人們有著什麼樣的意義連結,以及這份連結可以如何成爲北藝大帶領學生們展望未來的資源與能量。這其中關於可見與不可見的思辨,道教儀式中「慶成」所展的宇宙觀與生命觀,正是李豐楙院士將與我們分享的內容。

李院士以「回歸混沌:謝土與建醮的神煞並存神話」破題,提出祭儀活動與空間論述,探討道教於場域的啟用、宗教於空間淨化所呈現的「重構與潔淨」特質。首先,從「破土」此一概念開始說起,無論是陰宅或陽宅,一座建築物的興建即是代表自然秩序的破壞,打破原本的「混沌」。而有破就有立,在這個混沌之中,同時包含著神與煞,一體兩面的,都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這個概念可以追溯到大家都很熟悉的《莊子》,記載著「…混沌被日鑿一竅之後,最終有了七竅,能夠視聽食息…」,也就是有了生命力,但這生命力其實也意謂着破壞,一個生命的開始也就是一個混沌的結束,也就是「土地之始」。同理可證,新建落成之後,在謝土、慶成、祈安的儀式脈絡中,我們首要進行二種「謝」─「感謝」及「謝罪」,一方面對施工順利表達感謝之意,另一方面因為動土破壞生態為打破混沌而慎重向土地謝罪,以道教的論述即擾動了五方五土龍神(龍脈)之意。

李豐楙院士接着指出,從這邊我們應該就可以看出這些道教的儀式並不單單只是通俗的迷信,背後其實有一套深遠的哲學,而這套哲學思想是華人文化中重要的成分,例舉二次由院士主持慶成的案例,第一次是當時的文建會搬到新居的時候,及宜蘭傳藝中心新建文昌廟。他常與建築設計學院的學生們分享:「你的營造,不是一個技術的行為,不是一個物質科技的技術,而是一種人文、一種宗教、是一種信仰。」意指營造技術或許來自西方而不是中國傳統營造技術,但是建築技術的背後,重點是居住其中的「人」。李院士舉例,即便在美國購屋,只要是華人要住的房子,搬進去前還是會選個黃道吉日,在大門前還是會弄個火爐,進行「過火」儀式。由此可知,從華人文化的角度來看,建築的硬體和搬進去時的文化活動其實是在同一個行爲之中,只是我們選擇用科技面還是宗教面來看,而如何在現代與傳統這兩個面向中取得平衡,正是道教思想所建立的宇宙觀能給我們一些啓示之處。

在演講的尾聲,院士也提到前面講得這些道教的宇宙觀,在大部分的時候並不是透過經典和文字來呈現,而是透過儀式的動作來表演出來,也正是因爲這些儀式是把整個宇宙觀藉由道士的肢體動作表演出來,所以讓人印象深刻。這點是較爲理性的儒家儀式所辦不到的,而前面所述的,道教能在科技和文化之間尋找平衡的原因也正是因爲道教的科儀有連結眼前事物和生命宇宙觀的層面。同時,「建醮」也是地方社羣展現凝聚力的重要表現之一,像這次談的「謝土」雖然是個小小的儀式,但它卻穩定的維持了百年、千年,每一次的舉行都可以將該地的人們凝聚起來,重新想起對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之心,而這些共同經驗又會讓地方的認同感更爲緊密。

最後,感謝李豐楙院士再次為我們帶來的精彩演講,說明慶成儀式所蘊含的表演性與增加社羣凝聚力的特性,建議可以假本校科技藝術館啟用暨開幕活動安排之際,以常民文化為基底,作為當代藝術視角與創作的思辨底蘊,承先啟後打造一個學校和週邊社群都能夠共同參與的慶成活動。本場次的傳研經典講座,也在大家對於科技藝術館慶成儀式可能性的熱烈討論中圓滿落幕。

北藝大傳統藝術中心(攝影黃冠傑)_-19
北藝大傳統藝術中心(攝影黃冠傑)_-22
北藝大傳統藝術中心(攝影黃冠傑)_-25
北藝大傳統藝術中心(攝影黃冠傑)_-26
北藝大傳統藝術中心(攝影黃冠傑)_-61
北藝大傳統藝術中心(攝影黃冠傑)_-10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