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傳統未來世代展

自春秋戰國以來,華夏文化逐漸發展以墨、彩繪的方式,形成想像世界與圖像的連結,並透過縑帛、灰壁、植物纖維的承載,慢慢形成壁畫、屏障的形式,更在裝裱修復技術的成熟過程,先後確立下手卷、立軸與冊頁的表現型制,而這些繪畫主題,實際又與自然、生活間的悠悠情思息息相關。

banner img

2024.6.4

展覽日期:2017年3月28日(二)至2017年 4月 19日(三)10:00~17:00(周一公休)
開幕茶會:2017年3月28日 中午12點20分
地點:未來.傳統實驗基地(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臺北藝術大學.藝大咖啡旁)

策展人│吳繼濤(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黃立芸(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助理教授)

展出者:
研究所│何嘉綺、陳念瑩、蔡旻芸、蔡佳紋、李凱真、蕭詠華、黃路玉苓
大學部│趙勻慈、高安柏、簡正琪、陳彥蓁、土田惠里子、孟陳恩、段沐、盧芛、張菀芹、葉懿嫺、彭思錡、池枻龍、唐必柔、陳冠寧、李孟育、陳姿妤、鄧宇絜、許蕙文、葉子禎

【策展理念】

自春秋戰國以來,華夏文化逐漸發展以墨、彩繪的方式,形成想像世界與圖像的連結,並透過縑帛、灰壁、植物纖維的承載,慢慢形成壁畫、屏障的形式,更在裝裱修復技術的成熟過程,先後確立下手卷、立軸與冊頁的表現型制,而這些繪畫主題,實際又與自然、生活間的悠悠情思息息相關。

民國以來,這個書畫表現型制依然存在,卻日漸在與西方繪畫競逐的過程中,失落了些許文學詩意的韻味。現代主義下的展覽形式,使書畫演變成尺幅競逐的正襟危坐,而失去人間賞玩的意興;學院教育把書畫變成個人身處現代的意圖擴展,而忘卻內觀生命旅程的時空維度。

簡言之,「手卷」呈現了創作理想的時間敘述;「屏風」擴充、曲折了單一平面的侷限;「立軸」躍升了視見世界的跨度;「冊頁」則婉轉單一為複數的層次。面對當代藝術創新與傳統間的拉距,書畫人忽視手卷、屏風、立軸與冊頁的價值,無疑失去與固定尺幅比例的油畫(如F、P、M與號數)、或至今仍活躍的日本式屏風畫,參差互異的特殊性。

「水墨傳統‧未來世代」便要說明,當前書畫教學上正視傳統價值,並積極擴延、開創、反省、重探文化歷史的創作態度。展覽是以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書畫課程中,修課學生的創作表現作為基底,驗證著傳統議題拋出之際,這個世代的回擲與反饋。可以顯見的是,學子們對於傳統形式與文化內省的探索,所詮釋出的平面、複合表現的跨度。

展覽集結研究生與大學部學生作品31件,呈現這個世代對於書畫、水墨、顏彩媒材的探索與折衷。主要透過橫式手卷到直式立軸,提出不同尺幅形式的嬉遊想像(如:攤平、經折、動力機械);還有冊頁與曲折屏風的展呈探討(如:書本式、不規則、空間展延、物件組合);同時旁涉書畫創作題材、材質(如:絹本、書畫紙、金潜紙、複合、立體、觀念)下的個體表現。

這個課題的拋擲僅是一個初步成果,它會接續、發展、重探,甚至變異!卻不會脫離書畫文化的立足點——一個詩意世界的重塑。

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和傳統藝術研究中心,邀請您前來思索與探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