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傳研經典講座0615–金鐘獎X歌仔戲
端午前夕的天氣總是陰晴不定,上午的一場雨紓解了空氣中的悶熱,作為出門參與講座的好天氣,果然在活動報到時,已經有幾位早早入席的觀眾了,最後有近90名觀眾爆場參加呢!
2024.6.4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講座名稱: 2023傳研經典講座「金鐘獎X歌仔戲」
活動時間: 2023/06/15 (四)
活動地點: 北藝大基進講堂(圖書館3F)
前言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作為校內無形文化資產研究、保存維護及推廣弘揚的樞紐,實踐本校以傳統文化為基礎,著重人文精神,培育藝術創作、展演及學術研究人才,以求創造藝術發展的新契機之發展目標,策畫「傳研經典講座」,邀請國內外重要傳統文化實踐及研究者進行專題講座。這一系列藝術學術的饗宴,定錨於「民俗」、「傳統工藝」及「傳統表演藝術」三大主軸,展現傳統藝術豐沛且多樣的內涵風貌,更足以體現臺灣各族群與地域的傳統文化特色及其人文精神、文化主體性。
六月份迎來第三場次「金鐘獎 X 歌仔戲」,邀請了電視金鐘獎史上第一位由女演員獲頒戲劇節目男主角獎殊榮的陳亞蘭小姐,搭配民俗泰斗林茂賢教授共同來暢談本土民間戲曲─「歌仔戲」之脈絡與歷史流變。本講座將以得獎演出作品〈嘉慶君遊臺灣〉為例,探討一齣充滿自由、開放且反映通俗文化本質的電視歌仔戲如何寫下一頁「歌仔戲」的近代史及其臺灣本土傳統表演藝術的創作轉譯與演進傳奇。
活動側寫
端午前夕的天氣總是陰晴不定,上午的一場雨紓解了空氣中的悶熱,作為出門參與講座的好天氣,果然在活動報到時,已經有幾位早早入席的觀眾了,最後有近90名觀眾爆場參加呢!
歌仔戲作為臺灣原生劇種,其在地性格強烈,深植我們的生活之中,是不分男女老少皆可一起參與的傳統文化活動。延續著傳研經典講座的特性,本次講座邀請兩位金鐘獎得主有著不同經驗和視點的講者,先後主講,再互動對談的形式,一同暢談歌仔戲。
講座一開始由北藝大校長陳愷璜進行致詞,語音頻道立即切換為閩南語,而一同關心傳統藝術領域的參與者們齊聚一堂,在林茂賢老師及陳亞蘭老師的引導之下,第一次全程以閩南語暢談臺灣本土傳統表演藝術的創作轉譯與演進傳奇。
戮力臺灣傳統民俗、文化與學校教育接軌的重要推手
首先,由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林茂賢主任開場,準備多達155頁的PPT以「認識歌仔戲」破題論述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傳統戲曲──歌仔戲所具備的多種面向,包含了文學、音樂、舞蹈、武術、美術、工藝等。多元的藝術表現在臺灣歷史文化上有其獨特性,並且和臺灣漢人的生活關係密切,舉凡是神明聖誕、廟會祭典、酬神還願和各種生命禮俗的環節,歌仔戲都會在廟埕前粉墨登場,以宗教的力量給予撫慰心理的功能。
以現代語言來說,歌仔戲具有開放式劇場特質,利用象徵寫意的劇場表演模式來呈現,表現出歌仔戲各種情景,例如藍色的水旗代表水,利用不同的搖旗效果來表現水的技法,紅旗代表火,黑旗代表狂風大作,馬鞭代表騎馬,車旗代表坐車等,利用簡單的道具形塑充滿想像的舞台效果,而台下觀衆可以來來去去、無拘無束地免費觀看演出,並且帶動周遭社區經濟活動,舉凡賣藥、夜市、攤販等,也更加的凸顯出與生活密切結合的面向。
接著林茂賢老師也簡述了歌仔戲的歷史發展,根據《宜蘭縣志》《臺灣省通志》發源自蘭陽平原,確切地點位在宜蘭員山結頭份,融合成最原始的歌仔戲,有本地歌仔之稱,即宜蘭在地民間歌謠之意。隨著社會演進及媒體設備的提升,演出型態有落地掃(本地歌仔/滾歌仔)歌仔陣、外台歌仔戲、內台歌仔戲、賣藥仔班、廣播歌仔戲,唱片歌仔戲、電影歌仔戲及電視歌仔戲(台視楊麗花/中視黃香蓮/華視葉青)。緊接著電視歌仔戲已由象徵劇場轉變成寫實劇場的表演形式,不僅唱腔減少,身段也簡化。最後發展成精緻歌仔戲(1990年代)、胡撇仔戲,融合現代劇場元素,具備製作群團隊並有固定劇本台詞,因為如果沒有隨著社會潮流改變,將遭到時代所淘汰掉。
值得一提的是歌仔戲的音樂特質,曲調的運用具有通俗性、包容性及自由性,基本曲調有七字調及都馬調、哭調,而曲調來源林茂賢老師略分類別為四:一民間歌謠,如福建民謠、臺灣民謠、客家歌謠及流行歌曲;二援用其他劇種的曲調,如車鼓戲、南管戲、北管戲、九甲戲等;三是劇團創編,如南光調、文和調、寶島一調及河洛一調等;四為樂師創作的新編曲調。這些不同的曲調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象,例如男女不平等、社會貧富差異等,表演形式吸收了當時社會中不同的文化元素而產生出新的歌仔戲曲調、唱腔。林茂賢老師的整場分享不僅堪稱說唱俱佳,在介紹歌仔戲唱腔時,更是帶動齊聲合唱,現場更是分享了許多早期影像及錄音史料。
我願意為臺灣唯一的原生劇種全力奉獻!史上首位金鐘女視帝
緊接著,陳亞蘭老師為我們分享她的個人生命經歷,講述出身於歌仔戲世家,是澎湖的「藝月園歌劇團」,還在母親的肚子裡就開始聽歌仔戲了,出生的時候已經有戲院在播放電影的年代,年幼時常跟著父母親在戲台邊看著,她三歲時就不小心誤打誤撞粉墨登場的經驗。後來入學之後僅在寒暑假期間幫忙演出,畢業後又因家裡的需要沒有繼續升學加入戲班,開啟了歌仔戲演員的演唱人生。由於戲班需要隨著演出地點而舟車勞頓類似於遊牧民族一樣,所以隨車登台演出、居無定所,當時小時候不懂事就覺得身為歌仔戲演員會被取笑,她回憶在青少年時期因為這些原因竟不曾邀請過同學來家裡玩,也因此曾排斥歌仔戲。但隨著一直在父母親身邊工作,看到他們經營劇團的辛苦場景,就開始「認份」的學習歌仔戲了,從早起的清晨四點練功開始。
陳亞蘭老師認為,因為這個「認份」轉化為自己的「幸運」,遇到歌仔戲國寶楊麗花老師並得到她的傾囊相授成為歌仔戲首席嫡傳弟子。一開始從楊麗花老師的貼身助理做起,有一次看到拍攝男女主角的互動橋段,以歌仔戲的身段表現含蓄曖昧的情愫,那一瞬間突然對小生扮相的楊麗花為之震撼與觸動,當下體認到小生角色是非常不容易的,歌仔戲的藝術性真是不簡單,由衷地發自內心決定要好好學習歌仔戲這門藝術,在跟隨楊麗花老師的腳步一路看到歌仔戲的發展及廣闊視野。
除了歌仔戲之外,陳亞蘭老師也從事演藝相關工作,多才多藝的她出唱片、擔任主持、演戲甚至擔任作家一職,但內心從未放下歌仔戲。也因此她毅然決然的成立了陳亞蘭歌仔戲團,培植新生代以傳承歌仔戲。後來籌拍〈嘉慶君遊臺灣〉一戲,參與製作中深感電視歌仔戲在當前的困境,不僅是觀衆、資金面的艱難,專業的歌仔戲演員人才的斷層及了解臺灣民俗文化並精通閩南語的編劇更是難尋,這些困境都讓她一度覺得她可能沒辦法傳承恩師楊麗花的衣鉢,但2022年〈嘉慶君遊臺灣〉的首播不僅得到1500萬人次的收視、收視年齡更是下拉至20多歲的年輕觀衆群。再者,更是取得第57屆金鐘獎的入圍及戲劇節目男主角獎的肯定,讓「歌仔戲」的聲量提高很多,內心十分開心又重新燃起信心,因為現在媒體、網路平台太多了,「歌仔戲」這三字重新佔據了新聞媒體的版面得以讓更多國人認識。
陳亞蘭小姐又提到,在拍攝製作〈嘉慶君遊臺灣〉及得獎之前就開始進行在職進修,遵循楊麗花老師的意念─傳統兼具創新,毅然跳脫舒適圈而進入學術圈,要讓歌仔戲的美學有不同的面貌呈現給國人並成為觀眾。另外與許多新興媒體技術合作,在傳統歌仔戲之中加入動畫、特效、動漫要素,也發行NFT等,也因此讓大家告訴我:「陳亞蘭你不要那麼辛苦,因為歌仔戲是臺灣人的,你應該作一位倡議者,提出議題,讓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可以透過集資的方式」。鼓勵著我繼續製作電視歌仔戲,透過影響力讓收視族群再擴大、傳承也比較容易,因此又規劃了「嘉慶君再遊臺灣」並且邀請全體國人一起擔任出品人,期盼與她並肩同行,成就臺灣全民的歌仔戲!
結語
北藝大的歷程走了四十多年,一直在傳統與現代之中找出臺灣藝術更多的可能性,傳統藝術如何在當代社會之中更有感?藉由林茂賢老師和陳亞蘭老師二位金鐘得主的對談安排,可能是近十年具備影響力的講座安排之一,可以影響更多國人對於臺灣傳統及其美好文化如何繼續延續是一個很重要的契機!講座最後,我們回到最初的討論─歌仔戲的現況與未來,林茂賢老師認為現況的內外影響因素不外乎是後繼無人技藝失傳等,欠缺優良劇本,而藝術性不足等,以及新興媒體的產生、休閒娛樂的多元化、觀眾老化與流失,相對而言廟會酬神方式的改變、都會區廟埕消失及環保意識抬頭(噪音/垃圾)等。
這時候我們叩問如何延續其未來發展呢? 林茂賢老師認為:與時俱進地結合現代劇場技術來提升藝術水平,並且維護並延續傳統核心價值──講究歌仔戲的唱腔及身段,在此結合戲劇專業人才使之精緻化與藝術化,最重要的是以「做一個忠實的觀眾」的角度出發,藉由教育管道納入12年課綱之中以培養新的觀眾群。又如同陳亞蘭老師所說的:「歌仔戲是我終生無悔的志業」將歌仔戲向下扎根,傳統兼具創新,傳承並與時俱進,相信唯有戲台下的忠實觀眾越多,這項傳統表演藝術就會繼續下去,我們就有機會一起見證歌仔戲展開更無遠弗屆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