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工藝-賽夏族傳統竹編

本課程捨去一般工藝學習模式,以傳統工藝作為理解和觀察賽夏族文化的切入點,結合空間面向,探討各種具有實存形式的物件與空間中主體的關係。

banner img

101學年度第一學期

霸氣蒸騰的苗栗山區,
矮靈神話、雙手與竹條編織賽夏族人的生命故事。

本課程捨去一般工藝學習模式,以傳統工藝作為理解和觀察賽夏族文化的切入點,結合空間面向,探討各種具有實存形式的物件與空間中主體的關係。引導學生在學習傳統竹編和創作最後作品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回答/問自己,究竟這個作品和賽夏文化有什麼關係,能夠為部落帶來什麼回饋的可能性,而這個回饋最終要能進入部落的空間。

工藝技術被視為一種文化的再現形式,透過學理、實作、田野參與觀察等多元課程延展,讓學生真正感知竹編工藝和賽夏族人世代相承的生活文化、自然環境之間緊密交纏的關聯。

課程規劃

第一階段:課堂奠基
任課教師以「構築術」與空間的文化形式作為課堂主題,引導學生討論「環境」所影響的空間文化形式與物件的關係。
授課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第二階段:田野互動
任課教師帶領學生到苗栗賽夏族八卦力部落,與實作教師學習編織技術基礎研習,並實地探訪賽夏部落環境與人文踏查,學習賽夏族歌舞,參與賽夏傳統「回娘家」、「矮靈祭」祭典儀式。透過「矮靈祭」介入相關社區工作,發現對於族群生活想像的補足。
授課地點:苗栗縣南庄鄉八卦力部落

第三階段:實踐創作
任課教師引導學生發表創意實作,並舉辦成果展,讓學生天馬行空的創作將作為對於原住民生活的詮釋與理解。
授課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課程師資

授課教師:朱百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國立金門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淡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

建築為其專長,涉獵文字創作、劇場表演、空間規劃、社區參與、數位教學等多重領域,曾任教育部「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業界教師、「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 香港展場台灣館-淡水社區工作室展場設計、淡水社區工作室設計師、島嶼工程顧問公司專案設計師、參加2006年國立故宮博物院正館公共空間與展覽動線改善工程公共藝術競圖、參與多齣戲劇舞台設計與製作等。

實作指導:潘三妹
賽夏族竹籐編工藝師 

民國41年次的潘三妹,出生於南庄鄉蓬萊村大坪山區部落,以賽夏族傳統編織品為原型,利用細膩的技法,讓作品融合傳統與現代,表現竹籐獨特的藝術質感。作品曾獲第二屆國家工藝獎二等獎、第一屆中華汽車原住民工藝獎編織類第二名、八十八年度原住民工藝文化徵選作品創作籐竹編類第一名等獎項。不只醉心編織,潘三妹也擔任賽夏文化藝術團團長逾二十年,突破賽夏族祭儀歌舞不能輕易傳唱的禁忌,帶領族人四處表演,展現賽夏族的歌聲、舞蹈與祭儀文化。

田野師資:潘邱榮
前賽夏族民俗文物館館長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博士

曾任中央廣播電台助理編撰、編撰、節目主持人、導播、主編等職、賽夏族文史工作、苗栗縣政府科員、賽夏族民俗文物館館長等,現為苗栗縣平地原住民議員。著有《巴斯達隘的傳說》、《小米貝珠雷女 賽夏族祈天祭研究》等賽夏族文化與祭儀相關著作。

DSC02770
DSC02545
DSC02479
DSC02612
DSC02608
DSC02404
DSC02421
DSC02450
DSC02462
IMG_2558
IMG_2409
IMG_2385
IMG_2390
IMG_2393
IMG_2543
SONY DSC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