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工藝-自然染藝術

本課程以引領學生認識古老的自然染工藝與文化為核心,將參訪特色各異的染坊,使學生認識自然染藝術的多元面向與當代互動。

banner img

102學年度第一學期

以代表常民的「藍」為基調,
深入與我們所在的人、文、地、景密不可分的藍染藝術,
透過染坊藝師親授不同的染製技巧與媒材應用,
在古法新染中漸層探索、參透土地的自然原色。

藍草自荷蘭時期即引進臺灣,其中山藍、木藍為早期移民社會重要貿易的經濟農作物,而染布技藝更是各族群文化的共同記憶,藍亦是常民服飾的主要顏色。從現存「菁寮」、「菁埔」等老地名、染坊牌樓、碾布石及藍布衫等,皆可窺見臺灣藍染產業的發展片段。

本課程以引領學生認識古老的自然染工藝與文化為核心,將參訪特色各異的染坊,使學生認識自然染藝術的多元面向與當代互動。此外,田野參訪的感受及技藝學習過程於課程後半將由專業教師帶領轉化為作品創意,並進一步反思傳統工藝在現代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及對於各社群的影響。

課程規劃

第一階段:課堂奠基
本階段分為兩部分課程,首先是臺灣藍染工藝基礎認識,簡介植物染的歷史概述、臺灣傳統植物染的發展與應用、藍染技藝的分類與特色等。 第二部分則是基礎植物染的教學與練習,由實作教師從簡易建藍、加熱煎煮染材、防染/縫染/紮染等各式技法運用逐一實作示範,並現場個別引導練習。
授課地點:臺北藝術大學

第二階段:田野互動
授課教師帶領學生到南投縣草屯鎮參訪國立臺灣工藝研究中心,瞭解臺灣藍染產業發展。另赴南投縣中寮鄉繡蓮染織工坊,親手採集藍草、製作染料,實作植物敲拓染與藍染作品。
授課地點:南投縣草屯鎮及中寮鄉

第三階段:實踐創作
授課教師引導學生創意以「女性」為題之染創作,透過議題性思考,形構傳統工藝與當代社會與個人生命經驗的對話,從中嘗試「染」的豐富語彙和創作可能性。
授課地點:臺北藝術大學

課程師資

授課教師:江明親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助理教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執行祕書
荷蘭萊頓大學考古學院博士(文化遺產研究)

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臺北縣立黃金博物館(黃金博物園區) 代理館長、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組長、企劃組組長(專責黃金博物園區之籌建) 、中環美術館藝術顧問等職。
實作指導:邱繡蓮
繡蓮染織工房負責人

出生於中寮鄉清水村的繡蓮,從小和植物一起玩耍,山林是她最好的朋友。長大後,繡蓮離開家鄉到處走闖,最想念的還是山上的花草樹木。921地震後,繡蓮回到家鄉,開始進行植物編織、藍草種植、製靛藍染等工藝創作,以中寮山間常見的植物如香蕉、構樹、薯瑯….為材料,做出具有山野氣息的作品。除了創作之外,繡蓮透過現場教學互動,和更多人分享植物之美,透過工藝讓大家感受中寮鄉豐富的生態。
實作指導:馬芬妹
染織工藝教學實務老師
日本文化女子大學家政學部生活造形學科畢業(織物)

曾任花蓮縣立瑞穗國中美術科教師、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技術組染織工坊前副研究員。其工藝專長於經緯梭織、植物染色、藍靛染藝、天然纖維等技術研究應用與產品研發設計,以及染織工藝研習規劃、實作指導、技藝調查、展覽講座與藍染工藝社區技藝輔導。
實作指導:蕭靜芬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委外專案人員
亞洲大學數位媒體設計學系研究所(時尚設計組)

曾任草鞋墩社區大學植物染講師、職訓局植物染色研習班講師、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相關植物染研習班講師等職。創作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聯展,並榮獲2012年第7回韓國天然染色文化商品大展-天然染色博物館長獎、2013年第8回韓國天然染色文化商品大展-特選及入選獎。
實作指導:孫翠蘭
蘭工作房負責人

工藝專長於藍染、植物染、布偶、包包、服飾設計製作。2002年學習藍染、植物染,從最基礎的紮縫染、夾染、型染、蠟染及友禪染,精進各種技法,並致力推廣臺灣藍染,擅長把藍染的多樣變化,透過手染技法,轉化自然的圖案,將花花草草和色彩繽紛的元素帶入手作作品。成立藍工作房,以服飾及家居工藝品為主要商品開發,並接受客製化訂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