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工藝-傳統草編藝術
本課程將帶領學生進入苗栗苑裡,除透過社區踏查和深入藺草工藝的文化生態圈、向技藝保存者學習編織技藝,同時亦引領學生反思回饋社區,衍生更具人文厚度和社會關懷的創作。
101學年度第二學期
我們將纖維工藝的傳統技藝帶入
於學生的期待與被開發,
忙碌的小手化作編織情,
見證由大地產出的禮物。
藺草,臺灣本土代表性的農作物,其中三角藺草的生長環境僅限於北緯24度19分至32分,東經120度33分至43分之間,因此苗栗縣苑裡地區具備了不可取代的生長環境。從清朝到日治時期苑裡地區藺草所製作的帽、蓆產品多為外銷,僅次於當時糖和米的出口銷量。全盛時期幾乎每戶婦女皆投入藺編工作,是昔日全體居民的共同生活回憶,也是家庭重要收入來源之一。隨工業化發展自民國60年以後藺草產業逐漸沒落,具有編織手藝者日漸凋零並出現斷層,藺草田的栽種面積也日漸萎縮,直至目前僅剩一戶最大宗的藺草供應商。
本課程將帶領學生進入苗栗苑裡,除透過社區踏查和深入藺草工藝的文化生態圈、向技藝保存者學習編織技藝,同時亦引領學生反思回饋社區,衍生更具人文厚度和社會關懷的創作。希望除了技藝研習,並建構人文關懷的傳統工藝學習系統,引領同學從不同角度學習觀察並感知臺灣傳統藺編工藝文化。
課程規劃
第一階段:課堂奠基
本階段分為兩部分課程,首先是草編工藝基礎認識,簡介草編工藝的發展與應用。 第二部分則是基礎編織技法的教學與練習,由實作教師從備料、素材特性到技法示範逐一實作,並現場個別引導練習。
授課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第二階段:田野踏查
任課教師帶領學生到苗栗苑裡實地觀察地方產業文化,實地探訪藺草 田與藺草供應商,走訪藺草文化館、愛藺工作坊、山腳日式宿舍、苑 裡古厝/古蹟,深入理解在地對藺草文化共同記憶的保存與發展。
授課地點:苗栗縣苑裡鎮
第三階段:實踐創作
任課教師引導學生創意合作草編作品,另學生依其專業背景,就個人觀察和見解分別對傳統草編工藝的產業傳承、產品發展、行銷推廣等面向提出問題與解決方式。
授課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課程師資
授課教師:潘娉玉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
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
近年重要個展:
2013 「生命樹:歧異與歸屬」,淡水藝術工坊
2009 「永恆是情景的回復」,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家文藝基金會贊助
近期其他重要聯展:
2012 「攬鏡自照:新銳女性藝術家與自畫像」,沙托畫廊,法國巴黎
2010 「迎向綠世代-來自臺灣的新環境藝術」巡迴展,美國紐約、費城、加州以及北卡羅南納州等地
2009 「秘密後花園」,臺北文化中心,美國紐約
2007 「新臺灣藝術的幽默和詼諧Ⅱ」,美國紐約,天理畫廊
實作指導:呂錦霞
藺編教學實務老師
1963年生於苑裡,霧峰農工家事類美容科畢業。八歲時學習藺草編織,是為維持家計而習得此項技藝。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手工傳統技藝逐漸沒落,因深感可惜與不捨,決定「藺起爐灶」重新投入藺編的領域,以創新的工藝,讓藺草編織展現不同的藝術價值。曾任苗栗縣苑裡鎮內各國小、國立苑裡高中、苑裡鎮農會、大甲鎮鎮農會、通霄鎮鎮立圖書館、社區藺草研習班等藺編教學,並擔任2008年,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文化資產傳統技藝傳習工坊-傳統藺草編實作教師。
田野師資:葉文輝
臺灣藺草學會理事長
曾任苗栗縣山腳國小教師、教學組長、教務主任36年,苗栗縣山腳社區發展協會第三、四屆理事長等職。
田野師資:林坤山
地方文史工作者
曾任苗栗縣苑裡鎮鎮公所主任秘書、苗栗縣苑裡文史協會第一屆理事長、臺灣省古文書學會第一、二屆理事及第三屆監事第四屆常務監事、苗栗縣社區大學苑裡的人文與歷史授課教師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