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風箏創作國際大師工作坊
風箏創作是科學、工藝與美術的完美結合,在無邊際的天空上發揮創意是藝術家的重大挑戰。

2012 年度
課程簡介
僅僅細枝、布片與單線,
風箏,
用極簡的創作形式,
突破空間與時間對人的限制。
風箏創作是科學、工藝與美術的完美結合,在無邊際的天空上發揮創意是藝術家的重大挑戰。風箏創作本身不僅表徵世界各地民族在自然質材的靈活運用,同時更承載民族藝術形式與特色,展現了傳統工藝中竹藝、紙藝、彩繪、造型、樂器製作等技術,是跨領域、跨媒材的藝術表現。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於6月25日起舉辦為期一週的「高飛三十-傳統風箏當代創作大師工作坊」,邀請來自日本津輕傳統風箏保存協會會長櫻庭義造、馬來西亞傳統Kedah風箏大師Muhammad Farid Bin Husain、東南亞國協風箏協會會長-菲律賓Orlando Ongkingco、印尼峇里島風箏工藝師I Wayan Sadera,以及兩位來自臺灣的謝金鑑與阿民.法拉納度等6位傳統風箏工藝老師,透過師徒相承實作工作坊,帶領師生20餘人進行在地教學與創作。
本次工作坊結束後,每位藝師皆親手製作,並分別捐贈學校1至3公尺不等的大型傳統風箏共計7紙,一同慶賀北藝大三十週年校慶。
課程特色
一、六位大師六套課程
本次工作坊為期六天,每位老師均規劃一天的傳習課程,其餘時間駐校創作,學員分組輪替學習六套課程—六種風箏技藝與文化,並可觀摩工藝老師創作的過程,不論在師資或規模上,可稱為國際風箏界的創舉,對於傳統風箏工藝傳承深具意義。
二、傳統技藝與當代藝術美學的融合
除了國際大師們的精彩示範教學外,工作坊密集課程結束後,美術學院張乃文老師帶領學員繼續完成以「六大學院個別特色」為題的風箏製作,完成製作之風箏則為該年度校慶活動的主軸,以藝陣遊行、施放風箏、展覽三種方式展現成果。
|
||
藝師 |
簡介 |
風箏創作特色 |
謝金鑑 |
臺灣傳統風箏工藝師 |
注重如何使風箏更容易飛的相關研究,除了研發新型的風箏結構,對飛行原理、提線、中心位置、飄帶、硬軟面的配置等等都十分講究。 |
I Wayan Sadera |
印尼峇里島傳統風箏藝術家 |
傳統的魚型風箏是與神明溝通的工具,紅、黑、白三色是傳統必用的顏色,且每次要施放之前,須先到廟裡祭祀問神。 |
Muhammad Farid |
馬來西亞傳統風箏藝師 |
擅長製作以精密紙雕套色為基礎的傳統風箏,改良傳統風箏的固定式結構,開創出可以摺疊、方便攜帶的傳統風箏。 |
櫻庭義造 |
日本青森風箏協會會長 |
「浮世繪」在日本傳統風箏的製作上,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圖案來源。 |
Orlando Tomas D. Ongkingco |
菲律賓傳統風箏藝師、東南亞國協風箏協會會長 |
在菲律賓當地,傳統風箏稱為「Gurion」,頭部通常設計為尖形,因為它除了是項工藝之外,也可以做為「鬥風箏」之用。 |
Amin Balangatu 阿民.法拉納度 |
卑南族原住民藝術家 |
從風箏認識原住民的文化–阿美族與卑南族之間流傳著以風箏救人的傳說故事,而這個風箏就是八角風箏。 |